非接觸人體心率檢測電路設計


原標題:非接觸人體心率檢測電路設計
一、核心需求與技術選擇
目標:
通過非接觸方式(光學或振動)實現心率檢測,兼顧精度、實時性與低功耗。
技術路線:
光電容積脈搏波(PPG)法:主流方案,技術成熟,精度高,適合穿戴設備。
壓電/加速度計(BCG)法:輔助方案,抗光干擾,適合睡眠監測。
毫米波雷達(MMW)法:高端方案,完全非接觸,但成本高、算法復雜。
推薦:優先PPG法,復雜場景可結合BCG法。
二、電路設計關鍵模塊
光源驅動模塊
恒流源驅動,確保光強穩定,避免電流波動引入噪聲。
綠光LED(530nm):適合淺膚色,穿透性適中。
紅外LED(940nm):適合深膚色或暗光環境,抗環境光干擾。
光源選擇:
驅動方式:
光電接收與信號調理模塊
帶通濾波器(0.5Hz~5Hz):濾除低頻呼吸信號和高頻噪聲,保留心率頻段。
可編程增益放大器(PGA):動態調整信號幅度,適應不同膚色和光照條件。
使用跨阻放大器(TIA)將PD的微弱電流信號轉換為電壓信號。
高靈敏度硅光電二極管(PD),響應波長匹配光源。
光電傳感器:
信號轉換:
濾波與放大:
環境光抑制模塊
使用雙PD結構,一個接收反射光信號,一個接收環境光信號,通過差分運算消除干擾。
LED驅動與PD采樣同步,僅在LED點亮時采樣信號,避免環境光干擾。
同步檢測:
差分輸入:
ADC與微控制器(MCU)處理模塊
數字濾波(如移動平均、小波變換)進一步抑制噪聲。
峰值檢測或FFT分析提取心率周期。
藍牙/Wi-Fi模塊實現數據傳輸。
高分辨率(≥16位)、高采樣率(≥250Hz)的ADC,確保信號細節不丟失。
ADC選擇:
MCU功能:
三、優化與抗干擾設計
光源與接收器布局:
光源與PD盡量靠近,減少光路損失。
采用遮光罩或黑色硅膠封裝,避免外界光漏入。
運動偽影抑制:
結合加速度計檢測運動狀態,動態調整濾波參數或標記無效數據。
溫度補償:
溫度變化會影響LED光強和PD靈敏度,需通過負反饋或校準算法補償。
四、低成本與低功耗實現
器件選型:
選擇集成度高、功耗低的芯片(如TI的AFE4404集成PPG前端)。
使用低功耗MCU(如STM32L系列)和LDO穩壓器。
工作模式優化:
周期性喚醒檢測,其余時間進入休眠模式。
動態調整LED電流和ADC采樣率,平衡功耗與精度。
五、測試與驗證
實驗室測試:
使用信號發生器模擬PPG信號,驗證電路帶寬和增益。
在不同光照(暗室、日光燈、陽光)和膚色(淺、中、深)下測試抗干擾能力。
實際場景測試:
招募志愿者測試心率檢測準確性,對比ECG設備數據。
長時間運行測試穩定性(如連續工作72小時)。
六、總結與擴展方向
當前方案優勢:
PPG法結合環境光抑制和自適應濾波,可實現高精度非接觸心率檢測。
未來優化方向:
引入機器學習算法,自動識別無效數據(如運動偽影)。
探索多模態融合(PPG+BCG+MMW),提升復雜場景下的可靠性。
通過以上設計,可實現一款低成本、高精度、低功耗的非接觸心率檢測電路,適用于智能手表、健康監測儀等設備。
責任編輯:
【免責聲明】
1、本文內容、數據、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,版權歸屬原作者、原發表出處。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,請聯系拍明芯城(marketing@iczoom.com),本方將及時處理。
2、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目的。
3、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,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,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,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。
4、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,請聯系拍明芯城(marketing@iczoom.com)注明“轉載原因”。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。
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